可再生能源成“一带一路”关键领域,国合会报告建议加强投融资机制创新来源: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等 导语 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关键领域。8月29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发布《“一带一路”助推可持续发展进程创新机制》研究报告。 报告总结回顾了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演进路径和“农光互补”“光伏治沙”等光伏+创新应用场景,识别出“一带一路”重点区域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目标、实践基础、面临挑战和需求,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报告认为,“一带一路”重点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产能自2010年起呈线性增长趋势,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政策、经验和技术等优势可以为发展中国家转向清洁、低碳、多元化的能源体系提供助力。报告提出加强“一带一路”可再生能源投融资机制创新,推动建立可再生能源项目支持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合作机制协同增效,为境外绿色项目提供政策便利;开展绿色“一带一路”创新示范项目,为共建国家提供量身定制的绿色发展解决方案等政策建议。 ![]() 来源: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 “一带一路”助推可持续发展进程创新机制专题政策研究项目组提交的研究报告称,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领域合作面临重大机遇。 项目组中方和外方组长分别由“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理事长郭敬、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中心主任凯文担任。项目组介绍,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挑战交织叠加,“一带一路”助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需要更多机制性创新。 项目组介绍,随着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国际共识,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发展自身可再生能源产业,以更加低碳、安全、可持续的方式保证自身的能源供给。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多数为发展中国家,在新冠疫情造成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低迷背景下,推进绿色低碳的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经贸、技术和投资合作,是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复苏、帮助中低收入国家摆脱经济困境、改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营商环境、加强共建国家经贸和外交联系的不二选择。 项目组提供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低碳能源投资首次达到与化石燃料相同的水平,为1.1万亿美元。投资大部分流向了可再生能源(4950亿美元),其次是电气化交通(4660亿美元)。 报告介绍,从2000-2021年,中国为海外能源项目提供了2350亿美元的开发性融资,超过了多边开发银行同期提供的金额。2022年,“一带一路”投融资总额为678亿美元,其中超过1/3(241亿美元)用于电力、运输和供热部门。过去数十年,中国企业在能源领域完成了数百笔对外直接投资交易,包括绿地投资(建设新电厂)和并购(收购已有电厂或公司的股份)。 报告介绍,中国近年来已成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国际投资方,与100多个国家达成了发展低碳发电的协议。可再生能源投融资在“一带一路”相关金融承诺总额中所占份额稳步上升。虽然不同信息来源的数据差异较大,但2022年中国金融机构在海外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大致为60亿美元。中国的发展金融机构已经为电网建设与升级和输配电基础设施项目提供了150亿美元贷款。此外,中国的发展金融机构向海外能源效率项目提供的贷款也已达到5.5亿美元。 “尽管取得进展,但要实现将全球升温限制与《巴黎协定》目标保持一致,仍需大幅增加投资,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低收入国家。”中方副组长、“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建宇说,要在2050年实现全球净零排放,每年全球绿色能源投资要从2022年的1.38万亿美元增加到4万亿美元左右。这就意味着各国计划的能源投资需增加30%。 报告称,目前,很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特别是其中的发展中国家都面临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巨大资金和技术缺口,而中国恰恰有这方面的合作需求和产能优势。应通过创新性举措,撬动和激活可再生能源市场化合作。 上述项目组建议,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类项目设立预可行性支持系统。建立项目预可行性研发基金,为预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准备阶段成本提供资金支持。依托现有国际合作平台推动可再生能源投资对接。推动形成国际参与及互认的“一带一路”可再生能源合作标准、规范和指南,形成多层次的可再生能源国际标准合作体系。 报告称,目前,与绿色“一带一路”相关多双边、次区域、产能合作等机制基本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信息互通有限,不利于全方位促进“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绿色转型。应针对跨部门合作的重点领域,尝试利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总体协调机制,加强绿色基础设施、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产业、绿色金融、绿色科技等重点领域的沟通及交流频次。 同时适当放宽绿色能源海外投资的业绩要求;建立“一带一路”气候投融资与绿色信贷体系,适当降低低碳投资项目融资成本;开展“一带一路”创新性项目示范,利用现有合作平台统筹各方资源,打造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一带一路”绿色合作示范项目。 报告全文如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来源: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等 编辑:陈美珊 免责声明: 本平台只做内容的收集与分享,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由中和碳研究院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平台对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本公众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公司简介 中和碳(北京)有限公司集合各界专业资源,深入研究“碳达峰 碳中和”相关部署,主动服务和支持国家重大战略。通过实地考察、专题培训、高峰论坛、展览展示、产业咨询等形式,探索双碳背景下新能源发展方向,产业园建设,碳交易市场体系建设,重大科技专项突破,绿色金融,绿色农业等问题,为地方政府、企业机构发展提供服务和智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