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双碳成为“关键词”和“高频词”来源:播梦双碳 2024全国两会已正式开幕。过去一年,在能源转型进程加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的背景下,光伏新能源、新型工业化、先进制造、新质生产力、碳汇资产等“双碳”相关词汇,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词”,也是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高频词”。 1 全国人大代表薛济萍: 多措并举应对欧盟“碳关税” 去年10月,全球首个“碳关税”即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开始试运行,目前已试运行近五个月。据欧洲议会官网消息,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将于2026年正式实施。 2022年,我国对欧盟出口总额为3.74万亿元,同比增长11.9%。“中国和欧盟都是世界主要的经济体之一,彼此之间保持着长期稳定的贸易关系。”薛济萍在建议中表示,“碳关税”的实施将对我国企业出口欧盟带来多重影响。 对此,薛济萍提出五条关于应对欧盟“碳关税”的建议:一是与欧盟保持“碳关税”沟通协商;二是鼓励构建绿色供应链;三是提高国内咨询机构国际认可度;四是加快完善国内碳市场;五是引导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2 全国政协委员卢铁忠: 建议推进核能 全面纳入绿色低碳政策体系 2024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强绿色电力证书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 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的通知》,提出非化石能源不纳入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 卢铁忠表示,国家已经开始探索核能的绿色低碳属性和价值。然而,在当前绿电交易、绿证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中,核能的绿色低碳价值尚未被认可和明确。 卢铁忠建议,在“双碳”配套相关政策体系制定和完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核能的绿色低碳属性,将核能全面纳入绿色低碳政策体系,率先向核电电力用户颁发绿色电力消费凭证、向核能发电企业颁发绿色电力证书,为核电提供绿色低碳属性的权威证明。同时,要通过国际合作,推动核能作为低碳能源消费的国际互认,帮助出口企业树立绿色形象以及应对碳关税提供支撑。 3 全国政协委员李书福: 建立统一碳足迹管理体系 率先实现“双碳”目标 当前我国汽车产品低碳优势明显,新能源汽车产销已连续9年全球第一,乘用车的平均油耗也在持续降低,商用车的电动化转型“减碳”潜力较大。以上均为我国汽车产业提前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新动能。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汽车产业的低碳发展仍然需要政策保驾护航,建议尽快建立汽车行业统一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并推动汽车产品碳足迹的国际衔接互认。 李书福认为,要推动产业的低碳发展,仍然需要政策方面的保驾护航。“从国际视角来看,欧盟、美国等地相继出台‘反补贴’‘碳关税’等系列政策,给我国汽车产业全球化蒙上阴影。”李书福表示,目前国内汽车行业产业链上下游对于企业层面和产品层面的碳排放核算仍处于摸索阶段,碳排放数据来源广泛且标准不统一,增加了短期内达到国际互认的难度。 为此,李书福提出了四条建议。一是建立汽车行业统一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并推动汽车产品碳足迹的国际衔接互认;二是优先促进《积分办法》与碳减排体系的衔接机制;三是建议加快出台重点行业碳减排扶持政策,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并通过市场机制促进企业有规划的碳减排;四是加强数字化碳管理工具的规范化管理。 4 全国人大代表汪玉成: 让更多林业碳汇融入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汪玉成代表指出,林业碳汇融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对“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以及共同富裕实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为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他建议:基于安吉竹林碳汇改革的探索和已经形成的《竹林碳汇经营项目方法学》,加快推动该方法学尽快纳入国家CCER方法学体系,让更多的林业碳汇融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5 全国人大代表刘汉元: 构建综合储能系统 加快推进低碳中国进程 抽水蓄能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动力电池成为储能终端的潜力大。 刘汉元表示,结合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各自特点,二者优势互补,构建以抽水蓄能、新型储能为主,电动汽车等其他多种储能形式为辅的综合性储能系统,有望为大规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形成有力支撑,助力新型电力系统打造,加快推进低碳中国进程。 基于此,刘汉元拟提出三方面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大政策驱动力度,补齐历史“欠账”,跟上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集中精力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大规模开工建设抽水蓄能项目,尤其是距离负荷中心近、建设周期短的中小型离河抽水蓄能项目。用5到10年时间基本全部完成,同步甚至适度超前于电网的改造升级。同时,继续开展抽水蓄能站点勘测工作,强化优势资源储备力度。 二是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新型储能发展,支持新型储能参与调峰调频的投资和建设,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储能业务,用市场化机制解决储能面临的问题。鼓励并推动部分局域网、微网、自备电网率先实现发储用一体化解决方案。 三是加快研究制定电动汽车参与电网储能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快车网互动技术研发,不断提高电动汽车与电网协调运行的可靠性、经济性,引导车主参与智能化有序充放电,推动电动汽车以市场化方式参与电网储能服务。 6 全国政协委员林晓辉: 发挥金融引导作用 促进粤港澳三地生态建设合作 近年来,大湾区在三地政府的推动下,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产业发展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是,三地在生态建设合作机制和政策对接等方面还存在不协调,落实工作还需进一步优化,仍需依靠湾区内的产学研优势,进一步整合环保产业资源。 对此,林晓辉认为,香港作为亚洲绿色金融枢纽,吸引了大量内地和国际机构发行绿色债券。为了进一步推动大湾区的绿色经济和产业发展,香港可以发挥金融引导作用。 林晓辉建议,未来大湾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协同发展:一是加强环保企业与科研机构对接,构建产学研体系支持环保产业发展。二是打造香港为示范区,支持国内环保企业以香港为桥头堡拓展国际市场。三是整合资源,针对核心环保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促进环保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 7 全国政协委员王志良: 加快建立健全 绿电抵扣碳排放机制 目前,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负责绿电、绿证相关管理,生态环境部负责碳市场、国家核证自愿减排(CCER)市场的运营管理。绿电抵扣碳排放政策从地方试点碳市场向全国碳市场推广过程中,需要解决电网排放因子同步调整,绿电、绿证交易与碳市场关联等诸多问题,对主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虽然相关部门建立了部门间协调机制,但由于涉及领域复杂程度高,关联性强,需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的力度。为此,王志良提出三点建议: 一、建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加快出台绿电抵扣碳排放政策,从碳排放统计角度制定消费主体购买绿电抵扣碳排放制度,从全国及试点碳市场角度制定控排企业购买绿电折算碳排放履约制度。 二、建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加快发布将绿电交易对应电量排除的电网排放因子,有效提升我国绿电的国际认可度。 三、建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从更高层面进一步加强部委间统筹协调,针对此问题研究成立专题联合工作小组,引入该领域外部权威专家,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加快解决政策出台涉及的相关问题。 8 全国人大代表张天任: 制订《应对气候变化法》 双碳目标任务很重,但对于控制、减少碳排放的法律法规还比较缺乏,法律体系尚未建立完善,对碳排放的监督、控制制度也尚未建立,对实现双碳目标的支持力度不够。加快形成以《应对气候变化法》为核心立法的碳减排立法体系,是实现双碳目标的迫切需要。 《应对气候变化法》的法律框架应包括总则、规划与标准、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适应、管理与监督、宣传教育、公众参与、国际合作、法律责任、附则等篇章。 对于立法建议,张天仁议案指出:一是衔接已有碳减排政策,加强碳市场建设;二是成立高级别、跨领域的应对气候变化专门机构;三是鼓励低碳技术创新发展。 作者:Carry 来源:播梦双碳 编辑:陈美珊 免责声明: 本平台只做内容的收集与分享,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由中和碳研究院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平台对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本公众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公司简介 中和碳(北京)有限公司集合各界专业资源,深入研究“碳达峰 碳中和”相关部署,主动服务和支持国家重大战略。通过实地考察、专题培训、高峰论坛、展览展示、产业咨询等形式,探索双碳背景下新能源发展方向,产业园建设,碳交易市场体系建设,重大科技专项突破,绿色金融,绿色农业等问题,为地方政府、企业机构发展提供服务和智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