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碳”索:国家能源局发布《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上海征集能源、碳汇等领域碳普惠方法学来源:中国政府网、国家发改委等 本周资讯 ●国内消息国家: 1.中办、国办发布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3.17)(点击标题阅读全文) 2.国家发改委:全额保障性收购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3.18)(点击标题阅读全文) 3.国家发改委公布47个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名单(3.19)(点击标题阅读全文) 4.国务院: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3.19) 5.习近平: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快建设美丽中部(3.20)(点击标题阅读全文) 6.国家能源局:推动100项以上煤矿智能化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3.20) 7.国务院:把节水作为推广绿色建筑的重要内容,推动降低建筑运行水耗(3.20) 8.国家能源局发布《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3.22) 地方: 1.福建发布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3.19) 2.辽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全面推进美丽辽宁建设(3.20) 3.内蒙古发布2024年第2号总林长令:推进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3.21) 4.甘肃:加快能源资源开发突破提升,新增新型储能装机200万千瓦(3.21) 5.四川成都发布碳达峰实施方案(3.20) 6.浙江杭州发布碳达峰试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3.20) 7.上海:征集能源、碳汇等领域碳普惠方法学(3.21) 1.国内首部碳信息披露团体标准立项(3.18) 2.(3.19)(点击标题阅读全文) 3.国内首个中国籍船舶碳排放管理机构成立(3.20) 4.全球最大单机容量塔式光热发电项目开工(3.20) 5.青海首个智慧储能产业园落地南川工业园区(3.20) 6.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成功达速试跑(3.21) 7.2023年光伏产业总产值超1.75万亿元(3.22) 1.下一代锂硫电池或在5分钟内完成充电(3.18) 2.2023年德国碳排放大幅度下降10%,实现2030年减排目标在望(3.19) 3.世界气象组织:2023年多项气候变化指标创新纪录(3.19) 4.欧盟通过“地平线欧洲”计划第二个战略规划,将聚焦绿色转型,数字化转型(3.20) 5.全球多极碳市场加速,印度加入美国主导的碳市场(3.21) 6.谷歌、微软和纽柯公司联手开发清洁能源(3.21) 国内消息 国家:1 中办、国办发布 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 3月1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发布。《意见》提出,优化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和新能源产业布局,促进中下游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石化化工、钢铁、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和清洁生产改造。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研究落实以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等为依据的差别化调控政策。 (点击标题阅读全文) 光伏等可再生能源 3月18日,国家发改委下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15号,公布《全额保障性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该办法自2024年4月1日起施行。《办法》适用于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海洋能发电、地热能发电等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水力发电参照执行。 (点击标题阅读全文) 国家发改委公布47个 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名单 3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向社会公开征求《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第一批)》意见的公告。根据公告,第一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共纳入47个项目,其中包括多个储能项目,100MWh重力储能示范项目、350MW/1750MWh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示范项目、200MW/400MWh新能源共享储能电站示范项目(一期)。 (点击标题阅读全文) 国务院: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 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3月19日,国务院发布《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其中提到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落实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等政策,一视同仁保障外资项目合理用能需求。加快推动绿证交易和跨省区绿电交易,更好满足外商投资企业绿电需求。 加快建设美丽中部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20日下午在湖南省长沙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部。 (点击标题阅读全文) 国家能源局:推动100项以上煤矿智能化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 3月2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其中提出,到2025年,推动100项以上煤矿智能化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加快数据编码、通讯协议、网络融合、数字化平台、智能感知、新型装备、新能源应用、人机协作、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管理运维等重点标准制定,初步建立起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分类明确、科学开放的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满足煤矿智能化建设基本需求。明确了基础通用、信息基础、平台与软件、生产系统与技术装备、运维保障与管理5个标准子体系的重点建设内容。 国务院:把节水作为推广绿色建筑的重要内容,推动降低建筑运行水耗 3月20日,李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节约用水条例》。其中提出新建、改建、扩建工业企业集聚的各类开发区、园区等(以下统称工业集聚区)应当统筹建设供水、排水、废水处理及循环利用设施,推动企业间串联用水、分质用水,实现一水多用和循环利用。鼓励已经建成的工业集聚区开展以节水为重点内容的绿色高质量转型升级和循环化改造,加快节水及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把节水作为推广绿色建筑的重要内容,推动降低建筑运行水耗。新建、改建、扩建公共建筑应当使用节水器具。 国家能源局发布 《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 3月22日,国家能源局印发《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其中明确2024年能源结构持续优化。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高到5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达到17%以上。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8.9%左右。提出深入落实双碳目标任务,多措并举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优化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以能源绿色发展支撑美丽中国建设。巩固扩大风电光伏良好发展态势,持续完善绿色低碳转型政策体系。强化能源行业节能降碳提效,加强新型储能试点示范跟踪评价,推动新型储能技术产业进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加强能源科技自主创新,提升能源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等。 地方:1 福建发布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 3月19日,福建省工信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福建省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其中明确到2025年底,水泥熟料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相比2020年底降低3.7%,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行业总能效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30%。从强化总量控制、推动原料替代、转换用能结构、加快技术创新、推行绿色制造5方面提出加快清洁绿色能源应用,引导建材企业积极采用太阳能、氢能等可再生绿色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加快行业关键低碳技术研发。支持企业开展气凝胶、钙钛矿光伏材料等新材料研发和推广应用。着力培育一批节能降碳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开展近零碳排放、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氢能等项目示范,实现窑炉碳捕集、封存利用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等重点任务。 辽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全面推进美丽辽宁建设 3月20日,辽宁省发布《中共辽宁省委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美丽辽宁建设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以绿色转型推动实现全面振兴。引导沈阳现代化都市圈集聚提升,率先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上实现突破,建成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东北振兴发展重要增长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稳中求进,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推动沈阳市、大连市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重点支持辽西北等地区建设陆上风光基地、支持沿海地区建设海上风电基地,推动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促进氢能产业创新发展,加快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编制年度省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强化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加强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管理。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进一步提高。 内蒙古发布2024年第2号总林长令: 推进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 日前,内蒙古自治区发布第2号总林长令,明确要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高质量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1500万亩,加快推进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建设,新增新能源装机1320万千瓦、配套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230万亩,努力构筑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和生态安全屏障。 甘肃:加快能源资源开发突破提升 新增新型储能装机200万千瓦 3月21日,甘肃发布《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省两会精神聚焦聚力打好高质量发展 “六场战役”行动方案》,其中提出加快能源资源开发突破提升,新增新能源并网装机1200万千瓦。争取新开工建设抽水蓄能项目2—3个,新开工1000万千瓦内用和外送煤电项目,新增新型储能装机200万千瓦。实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行动,推动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减碳降碳协同增效,争创国家第二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和试点园区。 四川成都发布碳达峰实施方案 3月20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印发《成都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其中明确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42%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20%。《方案》围绕碳达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出实施规划引领全面绿色转型、能源清洁高效提升、产业降碳强链提质、交通体系绿色转型、城乡建设集约低碳、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生态普惠固碳增值、减碳激励机制建设、低碳零碳试点示范、绿色低碳全民参与碳达峰十大行动。 浙江杭州发布 碳达峰试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近日,杭州市政府公开征求《杭州市碳达峰试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其中提出实施能源低碳转型攻坚行动。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2025年、2030年,光伏装机分别达到480万千瓦、650万千瓦。加快分散式风电建设,到2025年,确保装机达到10万千瓦,力争20万千瓦。积极探索氢能、地热、水源热泵、光热等新型能源开发利用,不断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征求意见时间为3月20日-3月29日。 上海:征集能源、碳汇等领域碳普惠方法学 3月21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关于征集上海市碳普惠方法学及开发意向的函。征集领域包括能源、工业、农业、碳汇、建筑、交通、废弃物处理、资源循环利用、创新节能技术应用等。方法学要符合国家和地区生态文明政策导向,具有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等协同效益,有利于引导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领域,优先选取有区域代表性、统计基础好、数据可获得性强的项目或场景类别。重点鼓励突出上海特色的碳普惠方法学。 行业资讯 1 国内首部碳信息披露团体标准立项 据悉,由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归口管理、智合标准中心组织起草、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工信部电子第四研究院)联合编制的《企业碳信息合规披露与评价指引》于近期立项,这是国内首部专门针对碳信息披露的团体标准,旨在为企业提供统一的碳信息披露标准和评价方法。 国内首个制加氢一体站标准正式发布 3月19日,中国石化新闻办宣布,为推动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填补制氢加氢一体站建设标准空白,中国石化联合国内数十家氢能头部企业发布了国内首个《制氢加氢一体站技术指南》团体标准,为未来相关建设提供依据,推动我国氢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点击标题阅读全文) 国内首个中国籍船舶碳排放管理机构成立 3月20日,我国首个中国籍船舶碳排放管理机构——上海海事局船舶能效管理中心成立。中心将有针对性地指导我国航运企业积极采取技术、营运和使用替代燃料等措施降低船舶能耗,推动航运业绿色低碳智慧转型升级,也将进一步提升上海航运服务业能级,助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全球最大单机容量塔式光热发电项目开工 据悉,由中国电建西北院牵头EPC总承包的全球在建单机最大的塔式光热发电项目——中广核新能源青海德令哈光储热一体化200万千瓦(光热20万千瓦)项目日前正式开工,这是国内储能配比率最高的光热储多能互补项目,也是全球最大单机容量塔式光热发电项目。该项目位于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光伏(光热)产业园区,规划面积约5.3万亩。项目总装机容量200万千瓦,其中光伏160万千瓦、光热储能40万千瓦,光热储能功率占比不低于25%、储能时长不低于6小时。 青海首个智慧储能产业园落地南川工业园区 3月20日,由浙江海得智慧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海得智慧储能产业园项目在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开工建设。此次项目总投资约32亿元,占地约5.33公顷,建设年产20GWh储能电池机柜组装生产线,项目建成达产后,将实现年产值约200亿元、年税收约6亿元,带动就业1000人。项目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6GWh投资3亿元,建成后可实现工业产值40亿元,税收亿元以上。 我国自主研制的 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成功达速试跑 3月21日上午,由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自主研制的我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在位于长春的中车长客试验线进行了运行试验,列车成功以时速160公里满载运行,应用了多储能、多氢能系统分布式的混合动力供能方案,同时采用了中车长客自主开发的氢电混动能量管理策略和控制系统,实现了整车控制的深度集成,大幅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同时提高供能的灵活性和可靠性,最高续航里程可达1000公里以上。实现全系统、全场景、多层级性能验证,标志着氢能在轨道交通领域应用取得新突破。 2023年光伏产业总产值超1.75万亿元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光伏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等主要制造环节产量同比增长均超过64%,行业总产值超过1.75万亿元。 2023年光伏新增装机规模达216.88吉瓦,同比增长148.1%。其中受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等拉动,集中式光伏新增装机超过110吉瓦、占比超过50%,反超分布式光伏。 2023年光伏产品出口方面,硅片出口70.3吉瓦,同比增长超过93.6%;电池出口39.3吉瓦,同比增长65.5%;组件出口211.7吉瓦,同比增长37.9%。 国际动态 1 下一代锂硫电池或在5分钟内完成充电 澳大利亚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下一代锂硫电池有望在5分钟内完成充电。高功率锂硫电池可用于为手机、笔记本电脑和电动汽车提供电力。目前最先进的锂硫电池存在充放电速率低的问题,完成一次充电可能需要数小时。最新研究是首个解决锂硫电池充/放电速率慢问题的综合方法,有可能彻底改变储能技术,推动高性能电池系统的发展。 2023年德国碳排放大幅度下降10% 实现2030年减排目标在望 根据德国联邦环境署(UBA)的最新数据,德国2023年共释放了约6.7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比2022年减少7600万吨,下降幅度达10.1%。这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在能源领域,2023 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上一年减少约 5180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下降幅度达 20.1%。2023年,德国工业排放量连续第二年降至约1.5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与前一年相比,这相当于减少了近1300万吨,即7.7%。在建筑行业,排放量约为1.0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下降7.5%。交通运输领域排放了约1.4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因此,运输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22年的值低约180万吨(-1.2%),但是比2023年预期允许的1.3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年排放量高约1300万吨。UBA预测,按目前趋势,到2030年德国非常接近于实现将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65%的目标。 世界气象组织: 2023年多项气候变化指标创新纪录 3月19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2023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这三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浓度在2022年创纪录的水平上继续上升,其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水平比工业化前水平高50%。2023年是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热年份,全球近地表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高1.45摄氏度,过去1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而最热年份这一纪录有可能在2024年继续被打破。 4欧盟通过“地平线欧洲”计划第二个战略规划,将聚焦绿色转型,数字化转型 据悉,欧盟委员会3月20日通过了欧盟旗舰科学项目“地平线欧洲”计划的第二个战略规划,旨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人口老龄化等全球挑战。欧盟委员会当日发表声明说,第二个战略规划(2025年至2027年)将聚焦绿色转型,数字化转型,更加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并提出在2025年至2027年间将“地平线欧洲”计划总预算的10%用于生物多样性相关问题研究。此外,规划还确定了9项由欧盟与私人或公共部门共同资助和规划的新研究领域,包括脑健康、创新材料、绿色和数字化转型所需原材料、太阳能光伏、虚拟世界等。 全球多极碳市场加速 印度加入美国主导的碳市场 据悉,印度已决定加入在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清洁能源支柱”下启动的四项合作工作计划中的至少一项。即促进碳市场活动的计划。IPEF是美国试图对抗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其他大国影响力的尝试,其目标是围绕四大支柱制定一套共同的规则和标准:互联互通和数字贸易;有弹性的供应链;清洁能源; 和无腐败的公平贸易。印度决定将自己排除在贸易支柱之外,而加入其他三个支柱。 谷歌、微软和纽柯公司联手开发清洁能源 北美钢铁制造商纽柯公司以及美国科技巨头谷歌和微软公司将在整个电力生态系统中合作,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并聚合他们对先进清洁电力技术(包括先进核电)的需求。据悉,这些模型将旨在加速首个早期商业项目的开发,包括先进核能、下一代地热能、清洁氢、长期能源存储等。 来源:中国政府网、国家发改委等 编辑:陈美珊 免责声明: 本平台只做内容的收集与分享,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由中和碳研究院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平台对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本公众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公司简介 中和碳(北京)有限公司集合各界专业资源,深入研究“碳达峰 碳中和”相关部署,主动服务和支持国家重大战略。通过实地考察、专题培训、高峰论坛、展览展示、产业咨询等形式,探索双碳背景下新能源发展方向,产业园建设,碳交易市场体系建设,重大科技专项突破,绿色金融,绿色农业等问题,为地方政府、企业机构发展提供服务和智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