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清华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大学共同发起,在能源基金会支持下,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邀请国内50余位一线学者共同编制并发布了《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4)》。
报告以“减污降碳推动经济绿色发展”为主题。进一步完善协同路径评价指标体系,在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治理体系与实践、结构转型与治理技术、大气成分源汇及减排路径、健康影响与协同效益等五方面设计了20项指标,紧跟当前行业领域热点议题,更新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气候、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污染去除技术提质增效等指标。并通过对比国内外发展情况,结合地方实践经验,分析中国在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道路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解决思路。
▲左右滑动查看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评价指标体系
2023年受经济复苏和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成渝地区PM2.5和O3浓度同比均小幅反弹。污染中心逐渐由河北、山东转移至山西、河南。
PM2.5:2023年全国PM2.5年平均浓度为30μg/m³,相比2015年下降33.3%,PM2.5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同比略反弹(0.7%)。
O3:2023年全国O3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第90百分位年平均浓度为144μg/m³。2015-2019年全国城市O3浓度总体呈上升趋势,2019年后呈波动态势。
2015-2023年全球范围,PM2.5浓度方面,中国下降显著,印度有所下降但仍处高位,日韩美欧等浓度较低且变化较小;O3浓度方面,全球主要国家普遍呈上升趋势,2017年后中国臭氧浓度高于其他主要国家。
2023年为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变暖背景下,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涌现新特征,2023年尤为明显(下图):
2023年全球重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图源:2024年度报告)
部分省市已将碳排放减量替代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管理。
《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指导地方建立真实反映本地排放特征的融合清单。
协同机制不能局限于针对单一对象的管理,而需在更大边界和更高维度进行协同优化,细致剖析减排成本和环境效益在区域和行业,乃至工艺技术维度上的异质性。
截至2024年3月,已经有21个不同类型的城市和43个园区开展推动地方减污降碳创新试点工作。
2023年中国化石能源和新能源“双向”增长趋势延续。能源结构和排放强度与发达经济体仍有差距。2023年:
2023年中国新动能产业在稳健发展的同时,高端技术制造业和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进展。
2022年中国建筑领域直接碳排继续下降,电力间接碳排增长。
2022年中国建筑运行过程中碳排总量为22亿吨CO2,其中化石燃料燃烧导致的直接碳排维持下降趋势,占比21%。电力间接碳排放增长至12.6亿吨,占比58%。
中国北方城镇采暖能耗总量已于2017年前后达峰,热力间接碳排放已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未来要重视农村新型能源系统建设。
2021年中国建筑运行的人均碳排放和单位面积碳排放低于大部分发达国家,碳排放强度高于法国、瑞典等国。
中国CCUS各相关技术与全球水平接近,示范应用在数量、规模、行业覆盖等方面均显著提高,集群化趋势明显。
新能源消纳能力增强显著,未来电力系统将纳入更高比例灵活性资源。
中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快速开展,推动全国及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取得明显改善,截至2023年底:
2020年及之后,中国CO2排放增速有所增加。中国碳排放趋势与全球相近,印度和亚洲其他地区碳排放增加也主要受电力和工业部门排放主导,燃煤消费增长为主要决定因素。
2020-2023年全国CO2排放增加12%,SO2、NOx、一次PM2.5和VOCs分别下降14%、15%、8%和8%,CO2减排与主要大气污染物减排呈现出负协同效应。
各部门中仅民用部门整体实现了CO2排放与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下降。
工业部门主要大气污染物均呈下降趋势,CO2有所增加,但涨幅较缓。
电力供热部门CO2与主要大气污染物在过去三年呈现“双增长”趋势。电力工业部门能源结构调整的协同减排潜力有待大幅度释放。
政策因素是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关键,并只有因地制宜地实施差异化的协同治理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区域层面,以资源能源供应和基础工业为主的省份,如山西、河北、江西和陕西,具有最大的协同减排潜力。
在不同碳中和路径与清洁空气行动的共同作用下,全国人口加权年均PM2.5浓度将从2020年的~33.4μg/m³下降至2035年的17.2μg/m³。
到2060年碳中和情景下,SO2、NOX和一次PM2.5排放较2020年将下降90%以上,非甲烷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也将下降超过50%。
近三年来,PM2.5和O3所致的过早死亡人数下降速度均较为缓慢。O3短期暴露过早死亡人数超过PM2.5。75岁以上人群NO2短期暴露死亡人数占比较高。2023年:
中国PM2.5长期暴露相关的成人过早死亡人数为121万,同比略升高,短期暴露相关的死亡人数为6万,同比略下降。
O3长期和短期暴露相关的成人过早死亡人数分别为15万和7万,同比基本持平。
全国人口加权的年均NO2暴露浓度为23.21μg/m³,相比2013年和2017年分别下降了48.92%和33.01%。75岁以上人群中归因于NO2短期暴露的死亡人数占所有归因死亡数的72.55%,过去十年间基本保持稳定。
气候变化导致中国正面临着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与增强的严峻挑战,也导致气候相关疾病风险显著上升。
2022年中国人均热浪天数达到21天,比历史基线的(1986-2005年)平均水平高出15.6天。
极端温度暴露,台风、沙尘暴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次有所增加,危害人群健康。
中国采取了相应的适应与减缓并重的措施,加强灾害预警,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
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的协同治理可显著改善人群健康,但如何量化健康效益的改善程度及其在各行业和地区的分布仍存不确定性。
通过实施与碳达峰、碳中和及空气污染控制相关的政策,预计2030年和2060年PM2.5相关的过早死亡人数将进一步下降至99-159万人和36-93万人。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将显著改善人群健康和降低经济损失,其导致的环境和健康收益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与不平等。
与污染控制政策相比,碳交易政策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健康效益,降低成本。